要綠水青山還是要金山銀山?這曾是困擾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的一道難題。改革開放后,余村靠著優質礦石資源成為安吉“首富村”,老百姓腰包鼓起來了,村莊的生態環境卻受到了嚴重影響。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動形象地揭示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
“兩山”理念的歷史性出場,引發了人們對于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關系的重新思考,給處于經濟轉型十字路口的余村指明了方向。十多年來,余村經濟轉型的“小切口”映射的是時代前行的“大變革”。“兩山”理念不僅重塑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
抉擇
是發展經濟還是保護生態?這曾是困擾中國與世界的時代之問。
在人類工業化早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呈現此消彼長的對立態勢,高速發展意味著資源高消耗,大量生產就會帶來大量浪費。生態環境與經濟飛躍不可兼得的觀念,深深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進程。
20世紀90年代,天目山脈腳下的余村就備受這個問題的困擾。“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彼時,余村僅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個礦山,依靠開采礦石、生產水泥等發展起來的余村,年利潤達200多萬元。
錢袋子鼓了,余村人卻“苦”了:山體被毀、植被受損、河水污染、事故不斷。“工人們從礦上回到家,臉上全是黑的,只能看清兩只眼睛,家人都認不出他們。”村里的老人回憶道。余村人痛定思痛,下決心關停礦廠,但隨之而來的是村集體收入大幅縮水,幾乎半數以上村民沒了收入來源。
是繼續開采資源發展經濟,還是關閉礦山保護生態?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余村,給抉擇中的村民指明了方向:“一定不要再想著走老路,還是迷戀著過去的那種發展模式。所以,剛才你們講了,下決心停掉一些礦山,這個都是高明之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生態資源是這里最寶貴的資源,應該說你們安吉做得很好,能感受到,你們今后要真正扎扎實實走一條‘生態立縣’的道路。既然要‘生態立縣’,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不是什么都要。”
“兩山”理念的提出,不僅為余村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浙江乃至中國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戰略指導。在有所為與有所失之間,中國作出了新抉擇——不以環境為代價推動經濟增長。
轉化
一座山是“綠水青山”,一座山是“金山銀山”,這兩座山如何才能相互轉化?“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看似是矛盾的兩面,卻又對立統一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
一方面,矛盾的一方可向另一方進行轉化,從“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另一方面,這種矛盾雙方的轉化具有不可逆性,要在戰略選擇過程中有所揚棄,基于機會成本的權衡,做到既有所為又有所不為。
在實踐中,我國對這種矛盾的認識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在這一歷史時期,人們開采大自然所賦予的寶藏,沉浸在這種由生態環境到經濟發展的轉化所帶來的享受與喜悅中,卻沒有意識到這是顧此失彼式的發展。
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經濟增長帶來了各種環境和資源問題,凸顯出矛盾雙方的對立性。人們開始從“先污染后治理”向“邊污染邊治理”進行轉化。
第三個階段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們逐漸認識到,由生態環境到經濟發展的轉化,不是雙方割裂的絕對取舍,而是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載體,孕育在生態經濟共同體中的積極轉化。既不顧此失彼,也不亡羊補牢,而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自然資源部成立以來,圍繞“兩統一”職責,不斷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通過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扎實開展國土“三調”,探索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研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逐步構建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管理制度框架;通過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設,加快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以制度和行動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放眼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由余村的一點星星之火,已蔓延至華夏大地,形成建設“美麗中國”的燎原之勢。
為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福建省南平市2018年起開展“森林生態銀行”試點,對碎片化的資源進行集中收儲和整合優化,轉換成連片優質的“資產包”,探索出了一條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為修復綠水青山,2017年開始,云南省玉溪市撫仙湖地區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推動撫仙湖流域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為更好地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安徽省黃山市通過加強對“五未”土地和閑置土地的處置力度,有效推動了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
曾經以高污染換取GDP的思路,帶來了發展之痛、民生之患;如今“兩山”理念正推動中國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雙重改變,制度建設和價值觀念的彼此推進,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態獲得感的和諧共進。
未來
當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經驗,正在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2020年9月,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到2060年,中國經濟社會活動所必需的碳排放,將通過森林碳匯和其他人工技術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從而使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凈增量為零。這展現了中國重信守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碳達峰、碳中和的核心概念之一。肩負著能源轉型的使命,“雙碳”目標注定會對我國的產業布局、發展質量、生存空間帶來深遠影響。
在世界經濟深度衰退、中國經濟歷經“壓力測試”、綠色發展面臨考驗的關鍵時刻,碳中和考驗著我們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信心和決心。
越是困難挑戰加大,越要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更要統籌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把握好快與慢、加與減、破與立、當下與長遠的辯證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越是困難挑戰加大,越要向綠色轉型要動力。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發展構筑起“綠色譜系”,為轉型積聚起“綠色動力”。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未來,我們要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讓綠色發展的種子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讓生態文明之樹蓬勃生長、愈加茂盛。(中國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