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在園中、園在綠中、綠在畫中。”
“山中有池、池中有水、水中有魚。”
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縣城南4公里處,“山中天池”成了新的網紅打卡地。游客漫步其間,絕壁環繞、水光瀲滟,周邊植被長勢良好,一種別樣的美麗畫卷撲面而來,讓人難以相信這里曾是廢棄礦坑。
前不久,又傳來好消息:息縣濮公山礦山公園通過省文化和旅游廳評定,成為新晉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從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坑,到爭相打卡的景區“網紅”,濮公山礦山公園生態轉型之路結出碩果。
據傳此山地處息縣城南4公里處的淮河南岸,曾被蘇東坡譽為“東南第一峰”,其山石屬灰巖礦,層理清晰,整體性強,是生產制作石子、水泥、石灰的好材料。所產“息石灰”是息縣“三大寶”之一。這座藏金埋銀之地,曾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隨著礦山資源的日益枯竭,這里成了息縣人民揮之不去的“生態傷疤”。炸山后留下的裸露碎石和巨大石坑,觸目驚心。礦產行業非但沒有造福地方,反而給群眾身心帶來嚴重摧殘。“睡覺蒙住臉,吃飯捂住碗,一年吃掉一塊預制板”。礦山及縣城周邊常年籠罩在灰塵之下,重污染使當地成為結石、肺病、心臟病的高發區,一線礦山工人幾乎不同程度地身染肺病。
“以前輕易不敢出屋。樹上都是白灰,洗完的衣服都晾曬不了,不少村民不得不整天關門待在家里。”息縣濮公山管理區中渡店村村民彭國義說。
生態環境不堪重負,投資興業望而卻步,周圍群眾苦不堪言。10年前,息縣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順應民意,痛下決心,對濮公山區域進行綜合整治,走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礦區內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家礦主,礦權設置久遠,利益多元,一個坑口的年利潤涉及幾十萬、上百萬,財路被切斷,企業難接受。剛開始關閉時,有夜里偷偷把礦區堵上的坑口扒開的,有玩‘失聯’的,有硬挺著的。”濮公山管理區姚洋飛說。
使出硬手腕,打出溫情牌,通過一系列宣傳引導工作,礦主逐漸從“不想治、被動治”轉變為“必須治、按樣治、主動治”,承擔起植被恢復的主體工作。隨后,聚力將其打造為礦山公園,大規模植樹造林,生態環境得到快速修復,周邊村民也被安置進堪比城市社區的園林小區。
昨日,息縣濮公山街道宣傳委員鮑婉茹向記者介紹,經過土地整理和生態恢復,2014年,濮公山礦山公園被授予省級礦山公園稱號。沿著生態旅游之路的既定目標,濮公山礦山公園經專業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提升,2019年,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搶抓發展機遇,致力全面提升,2022年年初,濮公山礦山公園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從地下到地上,從灰色到綠色,自開啟生態保護工作以來,栽植20多種景觀樹,綠化荒山390畝,沿淮灘地造林500畝,打造380畝生態果蔬采摘園,森林覆蓋率高,地表水質優、空氣質量好。過去寸草不生之地,如今引來數十種珍貴鳥類棲居,生態轉型成效顯著。
如今,濮公山綠樹成蔭、層巒疊嶂、亭臺樓榭、水流潺潺,依據其獨特的礦山地理環境,大小礦坑經天然蓄水,連成一片“天池”,裸露山體栽上綠植,待春暖花開,可見“綠瀑”垂下,又建成的時光隧道、銀杏走廊等多處觀景項目。今日的濮公山慢慢成了網紅打卡地,每天都有數撥兒“城里人”前來觀山看水,徜徉在美景中,奇山秀水引來游人無數,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生態轉型之路越走越寬闊。(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