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末的藏北草原,廣袤而荒涼。
在渺無人煙的荒原上穿行,藏地十三大神山之首——念青唐古拉山脈綿延不絕,偶有點點牛羊一閃而過。幾個小時后,全國最年輕、海拔最高的地級市——那曲便出現在無垠草原之上。
2018年,國務院正式批復那曲地區撤地設市,成為西藏第六個地級市,原那曲縣改為色尼區。
那曲位于藏北羌塘高原腹地,海拔4500米—6000米,是怒江、拉薩河、易貢藏布等大江大河的源頭,素有“江河源”之稱,生態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在高原條件和地理位置作用下,這里嚴寒干旱,是西藏氣候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之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2022年4月,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西藏自治區發現,那曲市色尼區砂石開采活動管控不力,違法違規問題突出,對高寒草原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作為“江河源”的那曲,生態脆弱到沒有樹
羌塘高遠,那曲遼闊。
那曲素有“羌塘聚寶盆”之稱,共有草原面積4.475億畝,占西藏自治區草地面積的近四成。
由于終年低溫,分布在這里的只有高寒草原。晴朗天氣下,大地依舊封凍,樹木根系無法穿透厚厚的凍土獲取養分。即使存活,也會在大風季節被連根刮起。只有城區可以見到精心養護的樹木。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追憶自己任福建省委副書記援藏期間的經歷時曾說,那曲生態惡劣,種不活一棵樹。他指出,西藏生態環境脆弱,發展經濟時要注重生態保護,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正因如此,以高寒草甸、草原為主的那曲草原作為綠色生態屏障的重要作用愈發突出。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那曲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研究人員告訴記者,那曲草原上株高僅3—5厘米的小小蒿草生長密集,地下根系發達,密集交織的根莖結成具有彈性的草氈層,將地表覆蓋得嚴嚴實實,宛如牦牛身上厚厚的皮毛,預防并抵抗著土地沙漠化。
高寒干旱,那曲草原卻并不平靜。除傳統畜牧業之外,近年來無序開采的聲音在這里響起。
6年前,西藏大學法學專業畢業生崔剛強在寫論文時調研發現,那曲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不合理;未批先占、未審先批侵占草原的違法行為普遍存在。
當時的草原監管站相關負責人表示,草原執法部門擬依法查處各類破壞草原的違法行為,重點查處幾起非法征占、未審先批的案件,切實保護草原生態資源。
6年過去,“切實保護”這四個字似未收到成效。
非法開采破壞大面積草原,剝離草皮基本喪失移植恢復價值
3月30日,天氣晴,西北風陣風最高達到12級。
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下沉那曲恰逢每年這里最艱苦的干旱大風季節,期間大風揚沙,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一半。
西藏流傳著一句俗語,“遠在阿里,苦在那曲”。當地的描述則更為生動:“風刮石頭跑,滿山不長草,一步三喘氣,四季穿皮襖。”
這一天,記者跟隨督察組登上海拔4600多米的中建交通建設工程(西藏)有限公司1號砂石料場(以下簡稱1號砂石料場),體會到的不只是“風刮石頭跑”,而是“風刮著人跑”。
督察組調查發現,以這一點位為代表的多家砂石料場未落實礦產資源法以及《西藏自治區砂石料礦產資源開采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無證開采,非法開采,共涉及草原面積46.8萬平方米。
更讓人震驚的是,1號砂石料場“數罪在身”,不僅沒有合法手續,還長期肆意野蠻開采、越界開采、超量開采,F場檢查時,督察人員詢問砂石料場負責人:“開采初期是否有在場區周圍設定界樁,為何現在沒看到?”
負責人答:“估計在開采過程中沒注意破壞了。”
戲劇性的是,1號砂石料場超量開采區域涉及當地村民所屬的一家有著正規合法手續的采石場,經村民多方交涉阻撓仍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督察發現,1號砂石料場未進行開挖邊坡設計,對山體進行野蠻開挖作業,形成一個高差達70米的巨大垂直剖面,對后期恢復治理造成很大難度。
在現場,督察人員指著“遍體鱗傷”的裸露山體問道:“這種開采方式規范嗎?會對草原造成多大的破壞清楚嗎?”
負責人反問:“不是很理想,但現在不是進入恢復期了嗎?”
這顯然對“誰開采、誰治理,邊開采、邊治理”認識不到位,而所謂的“進入恢復期”,也是直到此次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西藏后才準備實施生態修復治理,現場并未看到恢復痕跡。
督察人員頂著大風,將整個砂石場的生態破壞情況一一摸清:大量剝離廢石隨意堆棄在山坡上,壓占并破壞草地;部分剝離的草皮層隨意堆放,沒有做到規范養護,基本喪失移植恢復價值。
離開現場時,一陣強風吹過。沒有任何覆蓋的地表再一次風沙四起,無數在作業區留下的白色不明垃圾被風裹挾著、飄蕩著,吹向遠方。
那曲草原野蠻“撕裂”會造成什么后果?
恰在督察組在那曲草原進行現場調查的同一天,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
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西藏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草原具有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提供生產資料的重要作用。那曲草原作為青藏高原上重要的“江河源”,水資源涵養任務重大,是西藏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排頭兵、主戰場。
那曲草原歷經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形成的草氈,能夠適應當地寒冷的氣候環境,但野蠻開采像一把刀子將草氈割裂撕開。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副教授、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會員尚占環指出,當高寒地區地表像牦牛毛一樣的草氈層剝離消失,到了冬季,裸露的土層和沙石會完全暴露在外,在高原大風中逐漸塵暴化,從而喪失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功能。學術界將這種退化現象形象地命名為“黑土灘”。
那曲屬于高海拔寒冷地帶,土壤有機質含量較少,土壤疏松,牧草生長期短。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草場的生物群落結構逐漸簡單,趨于單一化,生態系統更加敏感脆弱。因此,高海拔地帶的草地生態系統一旦遭受破壞將很難恢復,甚至會導致草場生態失衡。
“高寒草甸可以說是我國最優良的草原之一,如果都退化成為‘黑土灘’,整個青藏高原將面臨沙漠化。”上述研究人員表示。
在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牽一發而動全身。研究證實,受地形俯沖效應影響,青藏高原、西北高原的塵暴可以將沙運送到東部低海拔地區。
2020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赴西藏考察時指出,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守護好這里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在今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科學開展國土綠化,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鞏固和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藏北草原是當今世界上為數很少的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雖然自然條件嚴酷,但因人口稀少、人為干擾弱,其雄渾壯闊令每一個到訪者印象深刻。這里對全國乃至整個東南亞氣候系統起著穩定和調節的重要作用,其安危與我們密切相關。
林草興則生態興。全力保護,傾心守護,用心愛護,刻不容緩。(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