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蘇省組織申報的“江蘇太湖流域水源涵養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近日通過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組織的競爭性評審,成功入圍2022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名單,計劃總投資7.024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獎補3億元。
據悉,2022年1月,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申報工作。按照申報要求,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統籌部署,宜興、溧陽兩市建立跨市協調機制,積極謀劃、協同推進、因礦施策,在江蘇省地調院的技術支撐下,深入調研、反復論證,突出對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著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碳匯能力,以“江蘇太湖流域水源涵養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為主題,編制方案進行上報。
該項目工程區范圍劃定為宜溧山區,面積1121平方公里,內有廢棄建筑石料等礦山圖斑126個,集中連片面積超10平方公里,是太湖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經過項目組調查發現,工程區內山林生態系統結構遭到損毀造成水土流失,導致河湖淤塞、水系不暢,從而加劇局部洪澇災害。多重生態問題相互作用、疊加積重,導致區域水源涵養能力下降,太湖流域生態安全面臨挑戰。
工程聚焦三大問題,“以山為脈,以水為絡”,布局了6個生態修復單元和9個子項目,實施周期為2022年-2024年。工程的實施將全面實現宜溧山區廢棄礦山圖斑和地質環境問題“雙清零”,改善山林生態系統結構,提升水源涵養功能,筑牢太湖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工程還在生態空間補償機制、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等方面探索創新,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探索路徑和提供示范。
工程的實施將全面修復森林生態系統結構,有效提升宜溧山區水源涵養等生態服務功能,顯著增加固碳能力,增加生態產品供給,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礦業報)